欢迎访问会知网—教育招生考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

什么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?高中学考制度的前世今生

更新时间:2022-10-18 21:24:09作者:会知网


高中学考制度的历史回顾

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始于1983年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,它是检查、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,是与高校招生选拔考试具有不同性质的考试,从1990年开始,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在全国逐步实现。2010年,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)》颁布,提出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,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。自此,高中会考正式转为学业水平考试。

2014年,《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(国发[2014]35号)》和《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(教基二[2014]10号)》相继发布,文件指出,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,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,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,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。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。

2016年,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管理的意见(教基二[2016]7号)》进一步明确了考试的定位和考务管理要求。文件指出,学业水平考试是关系教育公平公正的一项国家教育考试,各地要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工作规定,建立健全学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规章制度,严格依规实施考试。

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启动以及全面实施。目前,全国已经有2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,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已经形成。

高中学考一年安排两次,分冬季学考和夏季学考,原则上实行学完即考。新高考改革前,冬季学考科目为物理、化学、历史、地理,夏季学考科目为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政治、生物、信息技术。新高考改革后,学业水平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。其中,合格性考试按照标准参照实现对教学监测、评价和学生毕业的功能;选拔性考试按照常模参照实现高校人才选拔功能,成为高考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。

'); })();